江南自1889年米其林轮胎创立以来,其创新精神便引领着轮胎技术的不断革新。从可拆卸轮胎的诞生到国际赛事的辉煌战绩,米其林在多个赛车领域屡创佳绩,书写了辉煌的赛事历史。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隧道,探索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赛事历史,感受米其林轮胎技术的非凡魅力江南。
安德烈·米其林(André Michelin)和爱德华·米其林(Édouard Michelin)兄弟共同正式成立了米其林轮胎公司。
这次经历促使爱德华·米其林立下目标,创造一种能在15分钟内完成拆卸并重新组装好的轮胎。正是这次漏气事件,彻底改变了米其林的命运,可拆卸轮胎的时代从此到来。此后,米其林技术创新不断。可拆卸轮胎从最初需要17个螺母来固定在车轮上,发展到在螺栓右侧压印外胎。修补轮胎所需的时间也从15分钟缩短至8分钟。次年,这一系列螺栓被一个带钩的圆环所取代,修补时间进一步缩短至2分钟。
这场赛事全程近1200公里,沿途路况复杂多变,挑战重重,却恰好成为安德烈·米其林眼中不可多得的试验场。他决定将这次比赛作为一次全面测试,将新品轮胎推向极限考验的舞台,并正式向公众揭晓。安德烈向参赛选手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,其中,来自巴约讷的自行车经销商夏尔·特隆(Charles Terront),在亲身体验了米其林独有的可拆卸轮胎后,毫不犹豫地选择将其作为自己的竞赛伙伴。
比赛定于1891年9月6日正式开始,汇聚了210名参赛选手江南。在众多仍依赖传统实心轮胎的参赛者中,仅有59人尝试了其他品牌的轮胎,而特隆则是唯一一位装备了米其林可拆卸轮胎的自行车手。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角逐,特隆在短短三个半小时内迅速修好了五个爆胎,并于9月9日赢得了比赛,领先第二名杰尔-拉瓦尔八小时到达终点。特隆的胜利为米其林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关注度,并在《费加罗报》(Le Figaro)报道中,将他的成功归功于他所使用的轮胎。
第一届戈登·贝内特杯(Gordon Bennett Cup)于1900年6月14日在巴黎和里昂之间举行;查伦驾驶着装有米其林轮胎的潘哈德-莱瓦索尔汽车赢得了比赛。第二届戈登·贝内特杯于1901年6月27日至29日在巴黎和柏林之间举行。由于法德之间的竞争,这一赛事产生了国际影响。首个冲过终点的是福尼尔,他驾驶着40马力的Mors赛车,以平均71公里的时速完成了比赛。他的赛车装配了米其林820-120型轮胎,充气压力达到5巴(英制的压力单位,即大气压)。
1905年,比赛由法国组织。米其林建议在奥弗涅山脉设置一条赛道,主要的难点是无数的弯道,这将严重考验车手们的驾驶技巧和赛车的操控能力。经过激烈的竞争和完美的编排展示,法国队和米其林最终取得了全面的胜利。那是最后一届戈登·贝内特杯。但是,在1906年,它被ACF大奖赛所取代,该赛事后来成为法国大奖赛。由于比赛规定,从那时起只允许车手和他的机械师对赛车进行维修,米其林再次创新,开发出“可拆卸轮辋”:一种新的轮胎,已经充气并安装在轮辋上,只需8个螺栓就可以在3分钟内固定在赛车的车轮上。
第一项提议为‘米其林航空杯年度奖’,奖励每年能够驾驶飞行器飞行最长距离且中途不着陆的飞行员,条件是必须至少达到上一年飞行纪录的两倍。每年提供15000法郎的奖金,为期十年。1908年3月21日江南,亨利·法尔曼驾驶飞行器飞行了近两公里。竞争非常激烈,最终莱特兄弟的兄长——威尔伯·莱特,于1908年12月31日飞行了123公里,成为该奖杯的第一个得主。
第二项提议是一项奖励,金额为10万法郎。颁给在1918年1月1日之前接受一项难以置信的挑战的人:从塞纳省或塞纳-瓦兹省的任何地方起飞,绕过凯旋门,然后绕过克莱蒙费朗大教堂,降落在多姆山顶上(海拔1456米),这一切都要在六小时内完成,而且飞行器上需要搭载一名乘客。如果把这次飞行与法尔曼1908年3月21日的飞行相比,这意味着飞行距离要长200倍,飞行时间要长200倍,而且飞行高度要高120倍。三年后,也就是1911年3月7日,飞行员尤金·雷诺和他的乘客阿尔伯特·塞诺克按照规则完成了这次飞行。
米其林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再创佳绩,推出了全球首款子午线光头胎,这款轮胎被安装在Alpine-雷诺A210上。随着Alpine汽车的动力不断提升,改进其制动性能成为了当务之急。米其林提出了一项创新方案:通过全新设计,降低轮胎厚度,在不影响外胎尺寸的情况下容纳更大的制动系统。同时,米其林与雷诺和法拉利展开了重要合作,共同研发高速轮胎。例如,米其林为法拉利12缸戴通纳车型设计的轮胎,该车型于1968年推出,时速可达300公里,这一轮胎设计也被玛莎拉蒂和兰博基尼采用。
1978年,巴西大奖赛的赛场上,法拉利车队的卡洛斯·鲁特曼(Carlos Reutemann)驾驶着装备米其林轮胎的赛车,夺得了法拉利的首个分站冠军。整个赛季下来,米其林助力赢得了五场比赛的胜利。而到了1979年,乔迪·斯切克特(Jody Scheckter)驾驶法拉利,凭借着米其林轮胎的出色表现,一举夺得了世界冠军。
1974年,肯特·安德森(Kent Anderson)驾驶着125cc摩托车,凭借出色的表现夺得了他和米其林的首个世界摩托大奖赛冠军。次年,巴里·希恩(Barry Sheene)驾驶铃木500cc摩托车再次夺冠,进一步证明了米其林轮胎的实力。为了进一步提升性能,米其林研发了摩托车光头胎,这款轮胎的设计旨在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,从而提供更出色的抓地力。这一创新使得米其林在1976年的奖项名单上大放异彩,成功包揽了125cc、250cc、350cc和500cc四个级别的世界冠军。这款光头胎迅速受到了车手们的青睐,并被誉为“神奇轮胎”。
1984年,米其林在比赛中首次测试了其摩托车子午线轮胎,并将其安装在了兰迪·马莫拉(Randy Mamola)驾驶的本田摩托车后轮上,夺得了首个大奖赛冠军。这款子午线轮胎凭借其明显的优势,如重量轻、操控性好、续航长,以及能够使用更软的橡胶来提高抓地力,逐渐成为了比赛的必需品。随后,子午线cc世界冠军。
而在1992年,米其林进一步用新的硅基橡胶混合物对摩托车轮胎进行了改进,使其在湿滑条件下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,实现了从赛道到街道的承诺。20世纪70年代中期,米其林在摩托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,再次对自行车产生兴趣,回归了19世纪90年代初的竞赛初心。在摩托车领域,米其林凭借子午线轮胎夺得多个世界冠军。但自行车并不适用子午线技术,尽管如此米其林的目标仍然是高性能。
同年,劳伦特·费尼翁(Laurent Fignon)使用米其林轮胎,赢得了米兰-圣雷莫和意大利自行车赛冠军,并在环法赛中获得亚军。詹尼·布尼奥(Gianni Bugno)使用米其林轮胎,于1990年和1991年分别赢得了意大利自行车赛和世界冠军。米其林在职业自行车和摩托车赛事中总共取得了700多场胜利。